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歡「喜」做,甘「願」受 -           譜一首人與土地的狂想曲

1999年,擁有工業工程背景的施明煌先生,為了身心障礙朋友們,在彰化開設第一家喜願麵包工坊,僱用身心受限的朋友製作麵包和培訓工作技能。他自稱為總「兼」,因為在喜願,從揉麵團、做麵包、到打掃、修理器材等,他都一手包辦,十幾年來的努力下,打造了「喜願共和國」。 喜願的初衷是能與一群身心受限的弟兄們共同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尊重與關懷不同的生命個體,期待透過程序化的製程,漸次提高工作參與度與成就感,進而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2007年,施總兼在通貨環境的壓迫下,創立了【喜願小麥】,推動本土小麥契作計畫。運轉的核心從原本的「身心受限的朋友」擴張到「農事的勞動者」。【喜願大豆】於2011年以相同的模式創立,展開春秋輪作計畫,為喜願麵包定根於農村注入一股堅實的力量。

愚人世代 - 創業「大」代「誌

THE BIG ISSUE-一個讓街友重拾尊嚴的熱血社企

THE BIG ISSUE是一本創始於英國倫敦的雜誌,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雜誌的內容包括時事、社會議題與藝文資訊。特別的是,這是一份給流浪街頭的人們販售的刊物,讓他們有自食其力的機會,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自2010年起,大智文創也開始在台灣推行這份雜誌,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經營,在台灣,每本雜誌的售價是一百元,其中有五十元是街頭販售者的收入。12月4日,WE Style 微世代邀請了THE BIG ISSUE TAIWAN的總編輯李取中先生,來分享他在台灣創辦大誌雜誌的故事。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活動 搶"鮮"報

 這學期有這麼多精彩的活動(搶"鮮"報)
                                                       不來怎麼對的起自己呢?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兩分鐘了解社會企業

許多人在講什麼企業,到底社會企業是什麼?是一般企業呢?還是非營利組織?那又跟企業社會責任有什麼不一樣呢?

微世代WE Style小組特別製作這支短片
讓你兩分鐘之內就能搞懂什麼是社會企業!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WE Style微世代講座-林依瑩執行長

相信讀者一定知道前陣子風靡全台的"不老騎士"這部電影,在2007年,17位平均81歲的爺爺奶奶騎上了摩托車,展開為期13天的環島之旅!這些長者當中,有人患有高血壓、重聽,甚至兩位罹患癌症,但他們努力克服困難、堅持到最後,為了圓一個騎士的夢想!
當你八十歲,還有多少夢想的勇氣呢?

WE Style微世代這次邀請到不老騎士的幕後推手-林依瑩執行長
來為大家介紹弘道基金會,邁向社會創新之路!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台灣深耕18年,一直投注於長者的關懷與照顧,目前主要氛圍三大領域,包括弘揚孝道活動、關懷獨居老人,和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等。每年都定期舉辦各項活動,讓家中的長輩們有機會走出家門,一起參與社區活動。

之前的不老騎士讓大家注意到原來長者他們並不想每天都待在家中,什麼事也不許做,他們心中還是懷抱著一些夢想、一些對生命的渴望。因此弘道基金會近年來開始推動"不老夢想",包括不老比基尼、不老戰士、不老棒球隊等,只要長者們願意說出心中的夢想,基金會都盡全力幫助他們完成夢想!

依瑩執行長說,好多長者原本病懨懨的待在家,但藉由參與社區活動、不老計劃,他們的生活有了目標,不再只專注在自己的健康或是病痛,而是願意走出家中,和其他朋友互動,大幅改善了他們的心情和生活品質。原來,老人家們需要的不只是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更需要在心靈上的成就與滿足。

這幾年社會企業的概念興起,雖然弘道基金會屬於非營利組織,但仍逐步推動社會創新的概念,希望能夠藉由創新的計劃和想法,結合社區與志工,提供更多符合長者需求的服務,讓更多老人家們擁有滿足、快樂的生活。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WE Style 微世代講座-食在原味

今天天氣晴朗,同時也是清大57歲生日的日子,我們邀請了食在原味團隊,在湖畔綠市集,一起來認識這群為台灣土地努力的青年朋友。



食在原味,顧名思義與「飲食」有關。他們希望推廣有機農業、在地生產,號召更多人走入農村,感受土地的心跳。一開始他們只是學生團隊,參加了TiC100創新商業模式競賽(社會企業領域),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截至目前為止,夥伴人數也由最初的4人擴大到11人。為了實踐團隊理念,目前的行動有:

招募志工到阿里山部落,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協助農事,體驗在地文化,藉此也讓更多人認識有機農業。

除了阿里山之外,食在原味也希望了解有機農業在其他地區的運作狀況。因為團員曾有機會到邦查農場進行行動研究,在獲得TWNIC的贊助支持後,便接著進一步認識邦查,凝聚社群的力量,協助邦查農場的經營。

籌辦並加入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與民眾面對面、推廣有機農業,甚至因此將邦查農場與市集牽線,讓這些阿美族媽媽們也有機會分享他們的作物成果。

4. 企業媒合
協助產品滯銷的農友與相關企業媒合,目前已成功的案例是一號島廚房與邦查有機農場的合作。

未來,食在原味期許能成為有機農業資訊平台,藉由網路的力量,一面分享更多感動的故事、食材的介紹等,同時為這些農友創造更多機會。

很開心也很榮幸能夠認識食在原味!對於同是學生團體,卻仍發揮自身看似微小的力量,付出實際行動,為這塊土地努力,這樣的精神很令人感動!也很WE Style呢!感謝食在原味的回饋文章!讓我們一起繼續熱血下去吧!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WE Style 微世代週-快樂故事屋

這一天WE Style微世代的快樂故事屋,為小朋友們舉辦清大一日營,讓小朋友在故事及闖關遊戲裡,邊玩樂邊學習。

  活動一開始我們將小朋友分成四小隊,整個活動讓小隊之間競賽,讓小朋友們能更積極地參與。以團康「烏龜烏鴉」來做開場,可以發現小朋友都全心投入,玩得很開心呢!接著我們邀請參與說故事比賽的兩位清大同學,林晨蓓及楊清媛大姊姊,來為小朋友們說故事。故事是「你很特別」,希望藉由這個故事來告訴小朋友「我們不需要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目光及評價,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很特別,純粹是因為我們獨一無二,不需要任何條件。」在說故事活動中,兩位姊姊也不斷與小朋友們互動,一起討論故事情節,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想法,小朋友們反應很熱烈,一直看到好多小朋友舉手想要發言呢!
  故事活動結束後,接著進行小朋友最期待的闖關遊戲。我們透過設計闖關遊戲讓小朋友以更有趣的方式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我們介紹六大類食物,並讓小朋友學習分辨我們生活中嚐到的料理中的食材,分屬六大類中的哪一類。接著我們進一步讓小朋友了解,六大類的食物要攝取多少量才算是均衡飲食。另外我們教導小朋友們控制熱量攝取的重要,讓小朋友自行決定三餐的飲食,並讓小朋友猜猜看各種食物、飲料及甜點的熱量。最後我告訴小朋友們在選購食品時,要注意那些標示,讓小朋友了解那些是錯誤標示的食品,傳達拒買標示不清食品的觀念。小朋友們在闖關遊戲中都能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完成所有的關卡,在過程中也都可以看見小朋友們想要獲勝的決心。

  在活動的尾聲,我們公布了小隊競賽的成績,進行頒獎,並讓小朋友們與各隊的隊輔合照留念。能與小朋友們一起度過難忘的午後,WE Style的成員們也都覺得非常開心呢!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WE Style微世代講座-張騰元導演

移問電影院的第一場電影,邀請到曾獲金穗獎、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等獎項的張騰元導演,帶來他的作品《焉知水粉》,除此之外導演也帶來他最新的創作《跨「越」:未完成》與現場觀眾分享,並且在影片播放結束後說明其創作理念,以及讓現場觀眾提問。

《焉知水粉》劇情簡介:阿旺的妻子春櫻過世已半年,兒子啟雄從台北回到家鄉,暫時幫忙父親照顧包子店的生意。志不在此的啟雄不願父親自己繼續經營,但重感情的阿旺堅持守住店面。啟雄只好建議父親聘請幫手,沒想到,應徵時卻來了一位越南女子-阿英。某日,啟雄和阿英心血來潮,試作了越南口味的「餅包」。而阿旺始終難以忘懷春櫻的身影,加上異國口味引發的被侵入感,他日漸悲憤的情緒終於爆發…

        《跨「越」:未完成》劇情簡介:兩年多前,張騰元拍了一部以「新移民」為題材的電影,叫作《焉知水粉》。時過境遷,拍攝場址回復成廢墟,劇組早已離開,那部電影卻在它出生的地方住了下來。某夜,一位遠嫁來台的越南女子誤闖這座廢墟,她與那談論自身命運的"電影"相遇,家鄉/異鄉的記憶也隨之顯現。她會接受"電影"的召喚一同消逝?會在屋裡留下什麼屬於她的痕跡? 或者身為「移民」的宿命將是: 不停地跨越。


談談《焉知水粉》­
    《焉知水粉》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93年,當時總統李登輝先生認為不應太倚賴中國,因此制定了「南向政策」,也因為此政策的緣故,慢慢的在台灣的社會裡出現了陌生的新移民(外籍配偶),這部電影希望和其他的新移民電影不同之處在於,把新移民當成是一個普通的人,和妳我一樣生活在台灣,讓她自然的走進生活圈,呈現最自然的互動。其實台灣人應該是最能夠接受新移民的人,翻開台灣的歷史,從荷蘭、日本統治到民國38年國軍來台,都是許多不同文化的交融,為何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卻會受到許多歧視呢?電影中透過日本的媽媽、榮民的麵攤、越南的新娘等,來表達出這樣的情境。

Q:為什麼想拍焉知水粉?
張騰元(之後簡稱張):有一次我回到台中的家,發現社區多了好多來自東南亞的看護、外籍新娘,這個小小的發現觸動了我的動機,想要用這樣的題材來拍攝影片。

Q:《焉知水粉》裡面有一段是阿旺請阿英去幫忙拿絞肉的片段,有點恐怖?
A:其實是想要表達阿旺對於阿英喧賓奪主的恐懼及憤怒,而接著就馬上把阿英Fire,因為阿旺也擔心「萬一我哪天真的做出這樣的事情該怎麼辦?」回頭看自己以前拍的電影,的確是在這個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有很多人也會問我要不要拍驚悚片或鬼片,也許我有這個天份?


談談《跨「越」:未完成》
    焉知水粉之後,張騰元因為申請了一個計劃,持續對於新移民進行研究,張騰元把過去關於新移民的電影、紀錄片一一檢視,想了解自己的電影究竟在眾多新移民電影的定位為何,從中觀察到,許多電影雖然是以新移民或移工為主體,然後卻是以台灣人的角度去拍攝,沒有一個導演是新移民或移工,包含《焉知水粉》也是這樣子,因此,張騰元想要透過影片創作來省思,《跨「越」:未完成》因而誕生。

張騰元:「這一部大家看了有什麼感覺?有沒有覺得毛毛的?試問各位對於新移民或移工是不是也帶有幾分畏懼?我有一次到台北的某個地方,要過馬路時,發現自己身旁竟然圍繞了一群移工,我頓時以為自己就在國外(),其實大家想要接觸異國文化,不妨從認識身邊的新移民、移工開始呢?」

張:那麼各位有沒有發現這部有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呢?
觀眾:一些平常不會出現在電影裡的道具出現,例如:投影機、煙霧機

張:沒錯,我希望表達在現實世界裡,對於新移民的印象其實是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在片尾
觀眾:一般電影不會有越南字幕

張:我刻意將越南字幕放置在中文字幕的上面,讓大家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一個平常我們不曾經歷過的經驗,相信大家應該有試著用中文去對比越南文,想了解越南文究竟寫了什麼

張:大家應該有看出一開始投影機打在女主角身上的是什麼吧?
觀眾:一些報紙的標題

張:這些報紙標題,在我們的腦袋裡產生了投射作用
觀眾:以某個角度來說,四方報不也是對於他們不斷的投射,不管是「逃」或「離」都讓我們不斷地覺得他們很可憐?

張:所以四方報現在有兩個方向在進行,除了報紙以外,我們還想辦一些活動,例如藝術展、舞蹈表演等,試圖讓大家知道,原來新移民母國的文化如何?
觀眾:如果要讓一般大眾能透過你的影像注意到新移民,那麼像《跨「越」:未完成》在內容上有許多隱喻的作品,一般人能接受嗎?

:其實是可以的,當初這個作品曾經放在一個農村展覽,我相信一般農民能接受的話,大家也應該能夠接受。

導演簡介:張騰元,1987年生。現職為四方報員工、獨立策展人及自由創作者。個人正在進行【跨「越」:多愁善感的沙漠】計劃:為省思並重構東南亞移民主體在台灣當代影像文本,及各種文化行動中的身分位置,將實地前往越南,進行文化參訪、議題交流與駐地創作;返台後,希望透過工作坊、跨領域展演等形式,達到文化轉譯和藝術參與介入社會等目的。


[社企實驗室-老王開講]


        Social Enterprise的兩層意義                  
                                       作者:清大服務科學所  王俊程 教授

     Social Enterprise 這個名稱對熟悉社會企業的人來說,代表把商業的營運方式融入以公益為標的的組織,以期能兼顧社會面,環境面,與財務面這三重營運目標,並達到提昇人類福祉,改善環境的使命。Social 的意涵重在 Social Benefits,指的是照顧或強化社會公益,讓原屬於Social Sector的組織開展出新的做法。

    不過還有一群人也用了Social Enterprise 這個名詞,但卻有不同的涵義。在這個第二種的意義,所指的是在企業內部融入Social Media 的使用,以社群經營的方式,來思考企業的營運方式,大約可以譯為『社交型企業』。這個用法主要以 Salesforce.com為代表,這個軟體服務公司的經營方式是利用開放式軟體來滿足客戶對於顧客關係管理的需求,他們還試圖把Social Enterprise這個名詞做為他們下一個階段的主要經營主軸,力推所謂的『社交型企業』。Salesforce.com 這個想法後來遭到推動公益型社會企業的一些人士寫信抗議,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因為他們怕Salesforce的做法,會導致原本已經慢慢被認識的社會企業的意義,又被弄混了。

    雖然雙方各有堅持,但這其中所揭示的二種意義,我覺得對想經營社會企業的人來說,都是很關鍵的。之所以有『社交型企業』的思維出現,當然是看到行動資訊科技的應用,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溝通成本的降低。以往要設立一個組織才能夠做到的事情,在現在的環境下,可以經由社交軟體的使用,搭起原本昂貴的溝通架構。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想法,是不是社會企業的經營或創業,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思考點?

    營利企業關注於客戶,生產產品或服務的人,就是他們的員工,而股東提供了必要的資金。社會企業關注的對象除了客戶,員工,和股東外,更特別的是,社會企業有一群它所要造福的受益群。所以如何把對受益群眾的協助有效的和潛在客戶與投資者溝通,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工作。營利企業的創業要素之一是,要解決客戶的一種『痛』。社會企業,也是要能說出到底解決了受益者的什麼『痛』,或造福了什麼。而解決受益者的這個『痛』,還要能吸引到認同該理念的人,這樣才真的能有更多的能量與資源來持續推進所設定的使命。除此之外,社會企業也常有賴於認同理念的志工,從這幾個方向來看,社會企業對於社群的經營,就是一個更為關鍵的要素,Social Enterprise 就要更注重『社交型』的意義了。

    關注於社群,是社會企業常採用的做法。未必是刻意,但絕對很自然。大陸的宜信普惠金融,類似於窮人銀行,推行普及化金融,要掌握並評估借貸者的信用評等,社群的資訊是可以也必定要利用的;慈心基金會與里仁事業對於有機栽培從概念推廣到銷售通路,也是從認同理念的弟子群而開始推動;推廣布衛生棉,除了要讓潛在的使用者理解產品,也要溝通環保理念。這些都指向一個議題,就是要從公益理念的設計出發,去思索動員社群的方式,及使用者或客戶共同創造的模式等議題,當這些都包含在企業的設計裡面,這樣就近似於把Social的二種意義,公益與社交,同時融入企業設計裡面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