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社企實驗室-老王開講]


        Social Enterprise的兩層意義                  
                                       作者:清大服務科學所  王俊程 教授

     Social Enterprise 這個名稱對熟悉社會企業的人來說,代表把商業的營運方式融入以公益為標的的組織,以期能兼顧社會面,環境面,與財務面這三重營運目標,並達到提昇人類福祉,改善環境的使命。Social 的意涵重在 Social Benefits,指的是照顧或強化社會公益,讓原屬於Social Sector的組織開展出新的做法。

    不過還有一群人也用了Social Enterprise 這個名詞,但卻有不同的涵義。在這個第二種的意義,所指的是在企業內部融入Social Media 的使用,以社群經營的方式,來思考企業的營運方式,大約可以譯為『社交型企業』。這個用法主要以 Salesforce.com為代表,這個軟體服務公司的經營方式是利用開放式軟體來滿足客戶對於顧客關係管理的需求,他們還試圖把Social Enterprise這個名詞做為他們下一個階段的主要經營主軸,力推所謂的『社交型企業』。Salesforce.com 這個想法後來遭到推動公益型社會企業的一些人士寫信抗議,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因為他們怕Salesforce的做法,會導致原本已經慢慢被認識的社會企業的意義,又被弄混了。

    雖然雙方各有堅持,但這其中所揭示的二種意義,我覺得對想經營社會企業的人來說,都是很關鍵的。之所以有『社交型企業』的思維出現,當然是看到行動資訊科技的應用,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溝通成本的降低。以往要設立一個組織才能夠做到的事情,在現在的環境下,可以經由社交軟體的使用,搭起原本昂貴的溝通架構。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想法,是不是社會企業的經營或創業,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思考點?

    營利企業關注於客戶,生產產品或服務的人,就是他們的員工,而股東提供了必要的資金。社會企業關注的對象除了客戶,員工,和股東外,更特別的是,社會企業有一群它所要造福的受益群。所以如何把對受益群眾的協助有效的和潛在客戶與投資者溝通,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工作。營利企業的創業要素之一是,要解決客戶的一種『痛』。社會企業,也是要能說出到底解決了受益者的什麼『痛』,或造福了什麼。而解決受益者的這個『痛』,還要能吸引到認同該理念的人,這樣才真的能有更多的能量與資源來持續推進所設定的使命。除此之外,社會企業也常有賴於認同理念的志工,從這幾個方向來看,社會企業對於社群的經營,就是一個更為關鍵的要素,Social Enterprise 就要更注重『社交型』的意義了。

    關注於社群,是社會企業常採用的做法。未必是刻意,但絕對很自然。大陸的宜信普惠金融,類似於窮人銀行,推行普及化金融,要掌握並評估借貸者的信用評等,社群的資訊是可以也必定要利用的;慈心基金會與里仁事業對於有機栽培從概念推廣到銷售通路,也是從認同理念的弟子群而開始推動;推廣布衛生棉,除了要讓潛在的使用者理解產品,也要溝通環保理念。這些都指向一個議題,就是要從公益理念的設計出發,去思索動員社群的方式,及使用者或客戶共同創造的模式等議題,當這些都包含在企業的設計裡面,這樣就近似於把Social的二種意義,公益與社交,同時融入企業設計裡面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意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